2014-05-28來源:本站采編
東興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,地處沱江中游,是內江市的新城區。幅員面積1181平方公里,轄12個鎮、14個鄉、3個街道辦事處、428個村、54個社區(居委會)、4012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87.46萬人,其中:非農業人口12.40萬人。
東興自然條件優越。地質結構為中生帶侏羅系——套紅色湖泊砂層互層和沉積碎屑系第四系河流松散堆積層。地勢略向南傾,多為淺丘寬谷。屬中亞熱濕潤氣候,一般年最高溫度37.2℃,最低溫度0.6℃,年平均氣溫17.2℃,年均相對濕度80%,年均降水量927毫米。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沱江水系,區內水系發達,有清流河、小青龍河等沱江支流,6平方公里以上溪河55條。
東興區位優勢突出。東連重慶,西接成都,南通自貢、宜賓、瀘州,北達遂寧、南充,是川東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。成渝、內宜、隆納三條高速公路和成渝、隆瀘、內昆三條鐵路在此相連,成渝、內安、內吳公路貫穿全境,素有“川中樞紐”之稱,是四川重要物資集散地。正在規劃建設中的成渝城際鐵路客運專線,將使東興融入成都、重慶半小時經濟圈。
東興歷史文化厚重。東漢置縣,名為漢安,北周稱中江,隋改內江,1989年11月撤縣建區,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。曾因盛產甘蔗,制糖業發達,被譽為“甜城”;又因涌現出“書法一絕”公孫長子、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、張善子、“新聞巨子”范長江等一批杰出英才,享有書畫之鄉的美譽。
東興工業發展強勁。是四川省首批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,先后引進泰國正大、臺灣佳美等一批知名企業,形成了機械制造、食品飼料、絲綢紡織、冶金建材、醫藥化工等支柱產業。全區現有規模企業84戶,其中產值上1億元的企業23戶。擁有峨眉牌柴油機、梅花牌雙宮絲、內齒牌曲軸、內飛牌大米等一大批知名品牌。當前,正以金鴻曲軸、鳳凰煤機、名正動力、特力活塞等汽配企業為主體,打造中國西部汽車零部件基地;以牛棚子廢舊物資交易市場為基礎,打造西南再生資源產業基地;以西部最大出口外向型絲綢企業松林絲綢為載體,打造“東桑西移”蠶桑基地。
東興三產欣欣向榮。各類超市、商店林立,城鄉市場體系基本健全,有內江最大綜合性商場卓爾百貨,川南第一條花鳥字畫古玩專業街博雅里,輻射川南的紅牌路蔬菜批發市場。餐飲文化特色產業集聚發展,太白路、興盛路特色美食街吸引各方來客,成都大蓉和、燉香園、四季靚湯、重慶孔亮火鍋、千千魚莊等知名餐飲企業彰顯大千故里、東興美食風貌,大千國際酒店、長江長酒店詮釋賓至如歸的溫馨。境內有曾留下詩仙足跡的太白樓,有依山而建氣勢宏大的元代報恩寺,有造型生動的般若寺唐代石刻,以及張大千紀念館、范長江故居等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。
東興農業基礎穩固。是全國大型商品糧基地,國家級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和省級水禽基地縣(區),形成了依托松林絲廠的蠶桑生產基地和立足內江、輻射省內外的畜禽、蔬菜、水果、特種水產基地,也是成渝經濟區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。海椒、生姜、紫皮大蒜等特色農產品暢銷各地。建設中的川中丘區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,集生態、旅游、休閑、觀光于一體,輻射帶動著區內特色農業全面快速發展。
東興區發展環境優良。作為內江構建大城市的主戰場,建成區面積10余平方公里,城市道路主要骨架基本形成,有年產10萬噸優質自來水廠和日處理200噸的現代化垃圾衛生填埋場,郵電、通訊、天然氣、電力等基礎設施完備,金融、保險、現代物流等服務體系健全。內江師范學院、內江職業技術學院、國家級示范高中內江六中,以及內江第二人民醫院坐落區內。內江新城區、省級平安縣區、省級衛生城市和“一站式”政務服務使這里成為投資興業安居的熱土。
東興發展前景美好。信心百倍、勤勞淳樸的東興人正按照“實現東興追趕型跨越式發展”的總體要求,大力實施“工業強區、三產興區、農業穩區、環境立區”發展戰略,進一步解放思想,充分開放合作,加快城鄉統籌,轉變發展方式,注重改善民生,促進社會和諧,努力把東興建設為綜合實力強、發展活力足、競爭優勢大、文化品位高、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城市。
相關資訊